物流部 028-84824403
客服部 028-85987760
可跑放养鸡订购电话:
400—0000—563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相关法规]四川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

四川是农业大省。经过30年改革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和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同时也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在新形势下,系统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意义重大。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决定》,推进四川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上新台阶,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08年—2012年。

一、农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十五”以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7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2092亿元,比2000年增长39.6%,年均增长4.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47元,比2000年增长86.3%,年均增长9.3%。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达到3448万吨,油料总产量达到228.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115.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1.2万吨。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服务业结构39.12.654.22.51.6,畜牧业占农业比重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优质粮食作物、优质油料比重分别达到44.8%75.5%。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省水利工程蓄引提水能力达到26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750万亩,高产稳产农田2370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2523万千瓦。优势特色农业初具规模。粮油、畜禽、果蔬、茶叶、蚕桑、道地药材、经济林竹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建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2364家,农民专合经济组织发展到1.43万个,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104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3%左右。

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受自然资源、投资和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

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总量仍然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骨干水利工程少,大中型水库仅有111座,渠系配套能力弱,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3%,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0%;中低产田土比重大,占耕地面积的60%;水利设施陈旧,病险水库多,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15.65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2%。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现代农业发展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土地零碎化、分散化经营,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生产基地不配套,带动农户能力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率仅为35%,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仅为2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活,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不紧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仅为40%,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23%。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滞后,流通组织化程度低。

农村改革滞后,体制性障碍突出。土地流转不畅,生产经营方式分散,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低。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不健全,农业发展融资难,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为动力,科技为支撑,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水、土、路三大基础工程,建设优质粮油、生猪、特色效益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基地,完善农业服务、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流通四大体系,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面向市场,注重效益。

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三)发展目标。

2012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排位明显上升,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国内领先水平的粮油、生猪、水禽、烤烟、茶叶、林竹浆纸和生物质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

农业结构调整上台阶。到2012年,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优质粮食比重达到65%,优质油料比重达到85%以上。培育十大特色优势种植业,建成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与供给基地。

现代畜牧业发展上台阶。到2012年,新增出栏1000万头生猪生产能力,畜牧业产值比重达到农业总产值的60%,建成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初步建成畜牧经济强省。

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台阶。到2012年,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660户、百亿元企业5户,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到60%,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建成西部重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台阶。到2012年,新增和恢复供水能力45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新增高产稳产农田面积100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0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200万人、1000个旱山村用水;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到600万口,农机总动力达到3540万千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

农业科技支撑上台阶。到2012年,攻克核心技术100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00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5%

农民增收上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初步建立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建设重点

(一)农业基础设施。

大力实施水、土、路三大基础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已成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抓紧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震损水库整治和在建水利工程建设,新建一批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加强农村机电灌溉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不断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效益。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的育土工程、以“金土地”为重点的土地整理工程,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农村公路、机耕道建设和改造,重点打通“断头路”,建设乡村客运站点,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保障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规划建设项目925个,总投资2008.7亿元。

(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依托资源特点,优化区域布局,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三大基地建设。一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粮油生产,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确保粮食安全;二是突出发展生猪产业,实施“新增出栏1000万头生猪生产能力工程”,建设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和小家禽畜;三是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粮油、特色果蔬、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林竹、烟叶、蚕桑、花卉、生物质能源等“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建设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规划建设项目1842个,总投资544.8亿元。

(三)农产品精深加工。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成西部重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优化布局,巩固提高白酒等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无公害粮油、肉类、果蔬、烟草、茶叶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川产道地药材资源优势,支持中药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产业发展集中度。合理开发利用非木质森林资源,提高林竹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促进竹木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利用蚕桑养殖传统优势和苎麻种植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丝棉麻革产品。规划建设项目13138个,总投资456.7亿元。

(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力度,重点支持良种繁育、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机械化生产、节水农业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现代农业技术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延长产业链。培育壮大现代农业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及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村科技信息三大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农业技术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规划建设项目449个,总投资123.4亿元。

(五)农业服务体系。

加强种养业良种培育、选育、引育、推广体系建设,健全种养业良种体系;完善动植物疫病监测、检测和防疫体系,尤其是重大动物疫病的诊断监测、预警预报、防治防控、检验检疫、应急处理等手段,加强乡村基层防控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有效控制重大疫情;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保障体系和农户储粮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项目539个,总投资97亿元。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信誉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设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科技支撑和监管执法5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环节一体化的质量安全体系,实现对农产品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到市场流通的全程监控。规划建设项目514个,总投资14.9亿元。

(七)农产品流通体系。

加快构建集仓储服务、综合运输、加工、批发配送、信息发布等现代物流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以及粮食物流骨干通道、关键节点、中心粮库和应急网点建设,完善粮食流通链;完善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和配送能力等方面的建设,提升农产品流通档次,大力发展地区性和特色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根据我省优势农产品布局和资源禀赋,积极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建设粮油肉等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规划建设项目428个,总投资77.1亿元。

(八)生态环境建设。

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加快重点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开展石漠化、川西北沙化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和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快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加强农村综合环境治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千村生活水净化沼气工程,开展垃圾集中处理,防止农村面源污染。规划建设项目632个,总投资581.8亿元。

(九)农业防灾减灾。

建设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预测与评估系统,进一步完善天气雷达站网、农业气象观测网、土壤水分监测网、卫星遥感监测网等组成的综合观测体系,加快建立农村自然灾害预警信息采集、编辑、分析预测、发布及指挥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系统,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规划建设项目44个,总投资3.8亿元。

(十)农村扶贫开发。

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因地制宜实行整村推进、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扶贫工程,坚持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和自力更生原则,尽快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对少数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创造条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藏区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规划建设项目36个,总投资80.4亿元。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规划建设项目7 1377个,包括部分跨规划期实施及争取建设项目,总投资4008.6亿元,其中,重点项目(含打捆项目)52个,投资3129亿元。预计到2012年完成投资3207亿元,占总投资的80%。根据建设项目的功能和性质,采取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公益性和准公益性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防灾减灾、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等方面,投资需求2910亿元,规划政府投2037亿元,占70%,其余30%由社会投入。根据近年中央对我省农业项目投资补助标准测算,预计可争取中央投入1222.2亿元,占政府投入的60%;省级政府投488.9亿元,占政府投入的24%;市(州)、县级政府投入325.9亿元,占政府投入的16%

经营性和产业化项目以社会投入为主,政府适当扶持。主要包括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等方面,投资需求1098.6亿元。通过国内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金融组织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国外优惠贷款、城乡居民自有和自筹资金、企业自有和自筹资金、创新融资等,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988.7亿元,占90%;各级政府采取贴息、投资补助等方式投入109.9亿元,占10%

综合测算,规划建设项目政府投入2146.9亿元,占总投资的53.6%;社会投入1861.7亿元,占总投资的46.4%

根据项目建设条件、建设周期,分步实施,逐步推进。2008年,计划开工建设项目245个,加快建设项目49个,竣工项目6个,总投资320.7亿元;2009年,计划开工建设项目72个,加快建设项目263个,竣工项目26个,总投资737.6亿元;2010年,计划开工建设项目2个,加快建设项目283个,竣工项目52个,总投资737.6亿元;2011年,计划开工建设项目2个,加快建设项目246个,竣工项目39个,总投资737.6亿元;2012年,计划开工建设项目6个,加快建设项46个,竣工项目202个,总投资673.5亿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分工协作。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项目建设,把《规划》作为政府安排投资的重要依据,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各级部门和领导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持续推进的工作机制。研究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全面落实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粮油、生猪、农资和农机等各项补助和补贴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支农投资比例,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整合政府支农资金,提高投资效益。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城乡居民、外资投入农业和农村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担保机构。

(三)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长久经营权,鼓励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协会、农户等多方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和生活消费品市场流通。

(四)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努力实现劳务经济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转变。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平等就业。建立健全薪酬保障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五)防范市场风险,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

积极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鼓励成立互助保险合作组织,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完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制度,加快和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培育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建设物流基地,调剂市场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

(六)抓好项目管理,确保工程效益。

健全项目管理制度,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加大项目质量和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纪检、监察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跟踪监督检查制度。